干事创业要善用群众语言
更新时间:2025-10-22
浏览量:
近日,《人民日报》刊发文章《善讲群众语言 凝聚民心民力》。文中写道:“群众最质朴的愿望,就是听到实在话、看到实际效果。”语言是思想的载体和情感的纽带,对于党员干部而言,善讲群众语言是做好本职工作的“硬功夫”,是穿起社情民意的“连心桥”。面向新时代新征程,党员干部唯有把话说到群众心坎里、把事办到群众急难处,才能真正凝聚起前行路上的磅礴力量。
善讲群众语言,首先要“沉下去”,在躬身实践中汲取民间智慧。群众语言不是凭空产生的文化符号,而是与生产生活紧密相连的思想工具。阡陌田坎里,农民用“春施千担肥,秋收万担粮”总结农耕规律,机械车间内,工人用“紧车工,慢钳工,不紧不慢是电工”概括劳动经验,大街小巷中,居民用“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传递相处之道……这些源自生产劳动与生活实践的群众语言,讲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情真意切、品起来回味无穷。现实中,一些党员干部之所以陷入讲官话、空话和套话的循环怪圈,症结就在于脱离了人民群众、脱离了基层实际。党员干部要主动放下架子、扑下身子,在深入一线调研中掌握群众的语言逻辑,争做汲取民间智慧的“常客”。
善讲群众语言,关键在“说真话”,以实干担当赢得群众信任。“推人以诚,则不言而信矣。”说真话体现的是担当,彰显的是底气,考验的是党性。那些睁着眼睛说瞎话、揣着明白装糊涂,遇事“打太极”、表态“放空炮”的行为,看似应付问题交了差,实则消耗了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唯有敢于说真话、讲实话,把态度亮出来、把难处弄明白、把办法谈清楚,方可让群众感受到真诚与温暖。党员干部要讲符合实际的话、不讲虚头巴脑的空话,讲触及痛点的话、不讲回避矛盾的套话,讲群众关切的话、不讲背离需求的官话,言出必行、行必有果,真正站在政府所为、人民所盼的角度想事情、提建议,以坚定不移的党性厚植敢说真话的底气,让群众切身感受说到做到的实干担当。
善讲群众语言,核心在“接地气”,用鲜活表达传递政策温度。“话须通俗方传远,语必关风始动人。”群众语言最突出的特点是鲜活生动、通俗易懂,随着社会结构的逐步变化,人民群众的表达方式更加丰富、利益诉求更加多元,这对干部的语言能力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善讲群众语言,就要接好地气、入乡随俗,既把晦涩深奥的专业术语精准翻译成群众喜闻乐见的乡音土语,又把方言土语中的风土人情和农谚俗语里的生产规律,转化为干事创业的工作思路。无论是应对基层治理中的新矛盾,还是解读改革发展中的新政策,都需用最熟悉亲切、生动浅显的语言架起沟通的桥梁,让群众听得进去、记得牢固,让党的关怀在群众心中激荡起最深刻的情感共鸣。
语言是了解群众的“金钥匙”,也是走向群众的“快车道”,当群众语言成为党员干部工作的第一语言,党群之间的血脉联系将更加紧密,这不仅是沟通艺术的升华,更是初心使命的回归。党员干部要善用大白话、会念百姓经、畅聊民生理,通过有温度、接地气的群众语言,让好的政策主张“飞入寻常百姓家”。(作者:翟云雪)
上一篇:“指尖暖”难抵“窗口凉”
下一篇:别让“智驾神器”变成“马路凶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