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先锋网
网站首页 前沿动态 社情民意 乡村振兴 群众路线 时代先锋 先锋观察 组工建设 教育之声 先锋评论 今日关注 党建之声 本网聚焦

“指尖暖”难抵“窗口凉”

更新时间:2025-10-22 浏览量:

“线上咨询秒回,线下办事冷脸;平台投诉快办,窗口求助无解”——如今部分地方政务服务中的“双标”现象,像一道刺眼的鸿沟,将“屏幕热情”与“窗口清凉”清晰割裂。群众满怀期待走进政务大厅,却遭遇材料反复补、流程来回跑的窘境;而在手机端轻轻一点,就能得到即时响应。这一反差并非服务人员的个体态度问题,而是政绩考核“温度失衡”催生的系统性偏差。​
      考核指标的“重显轻潜”,为政务服务“温差”埋下了机制伏笔。当下不少地方的政务考核体系,陷入了“可量化即重要”的误区。线上办理率、投诉响应速度、数据填报完成度等显性指标,往往占据考核权重的60%以上;而线下办事时长、复杂问题解决率、群众现场满意度等隐性指标,要么权重不足20%,要么因“难以追溯”被束之高阁。这种导向直接导致工作人员将80%的精力投入线上数据“冲量”,对线下窗口的群众诉求敷衍了事。毕竟,线上数据是“看得见、算得清”的政绩台账,线下服务是“耗时长、难统计”的隐性工作,在“唯数据论”的考核逻辑下,干部自然会选择“性价比更高”的服务方向。​
      短视政绩观的蔓延,进一步放大了考核盲区的负面影响。部分干部将“显绩”等同于“实绩”,把“屏幕上的数字”当成“服务的成效”。在他们眼中,线上快速响应能收获“高效”的口碑,平台投诉秒办能体现“负责”的态度,这些都能成为汇报材料中亮眼的“成绩单”;而线下解决一场邻里纠纷、帮老年人完成社保认证,不仅耗费时间,还难以转化为考核加分项,属于“吃力不讨好”的工作。于是,“线上承诺‘一次办好’,线下要求‘再跑三趟’”的怪象随之出现——线上的“热情”是做给考核看的“面子工程”,线下的“冷淡”才是应对工作的“真实状态”。这种思维偏差,本质是把“为民服务”异化为“为考核服务”,背离了政务工作的根本宗旨。​
      更值得警惕的是,考核导向引发的服务“温差”正在不断消耗政府公信力。群众办理业务,核心诉求是问题能否解决,而非响应是否快速。当线上的“秒回”最终落实为线下的“无解”,当平台的“受理”变成窗口的“推诿”,群众感受到的不仅是服务的落差,更是政府信用的透支。政务服务的本质是为所有群体提供普惠性服务,而非只针对“会用网络”群体的“选择性服务”。当考核只盯着屏幕上的数字,忽视窗口前的期盼,最终损害的是群众对政府的信任,动摇的是政务工作的民生根基。​
      校准政务服务“温差”,关键在于打破考核“重显轻潜”的困局。唯有重构考核体系,将线下服务的“隐性实绩”纳入核心考核指标,提升现场满意度、问题解决率的权重,让窗口前的口碑与屏幕上的数字同等重要;唯有引导干部树立“潜绩也是绩”的政绩观,认可线下服务的长期价值,才能让政务服务真正回归“为民”的本质。毕竟,政务服务的温度,从来不在屏幕的热情里,而在窗口前群众舒展的眉头间。(作者:唐嘉倪)

文章来源:四川先锋发布 文章作者:

上一篇:党员干部的“家风答卷”,当答好这三题

下一篇:干事创业要善用群众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