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干部的“家风答卷”,当答好这三题
更新时间:2025-10-17
浏览量:
家风,是党员干部的“终身课题”,更是一份需要用心作答、久久为功的“特殊答卷”。翻阅近年来的案例不难发现,一些党员干部之所以走上贪腐不归路,往往与家风不正密切相关——有的默许家人利用自己的职权谋取私利,有的对亲属的违规行为视而不见,有的甚至与家人结成“利益共同体”,最终不仅毁掉了自己的政治生命,也让整个家庭陷入深渊。这警示我们,家风绝非个人私事、家庭小事,党员干部当聚焦关键、精准发力,答好“家风”答卷,以优良家风涵养初心、砥砺品格,为党和人民的事业筑牢家庭根基。
答好“铸魂题”,以信仰为笔,绘就“家国同心”的底色。家风的核心是思想,思想的根本是信仰。对党员干部而言,家风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将忠诚于党、服务人民的信仰基因融入家庭血脉,让家庭成为涵养理想信念的“精神课堂”。古人早已深谙此道,北宋司马光编撰《温公家范》,不仅以“治家莫如礼”规范家人言行,更将“家正而天下定”的家国情怀融入家风,让子孙后代在耳濡目染中树立 “以天下为己任”的志向。新时代的党员干部,更需在“家风答卷” 的“铸魂题”上深下功夫:要带头学理论、强信念,把党的创新理论、红色故事带进家庭,与家人共学党史、共悟初心,让“跟党走、为人民”成为家庭共识;要把个人追求与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结合起来,用自身的担当作为为家人树立榜样,引导家人将“小家”幸福融入“大家”奋斗,让家风成为滋养信仰、凝聚家国情怀的“沃土”。
答好“守廉题”,以规矩为尺,守住“公私分明”的底线。廉洁是党员干部的立身之本,更是家风建设的“生命线”。“家风答卷”中的“守廉题”,考验的是党员干部能否划清公与私的界限、守住权与利的底线,能否引导家人共同筑牢廉洁“防火墙”。唐代颜真卿一生受《颜氏家训》“德艺周厚,则名必善焉”的熏陶,即便身居高位,仍坚守“举家食粥”的清贫,坚决不为家人谋取私利,其《乞米帖》不仅是生活困顿的记录,更是廉洁家风的生动写照。如今,面对各种诱惑,党员干部答好“守廉题”更需自觉:要明确“家规”,与家人共同约定“不插手工作、不利用职权谋私、不接受不正当利益”,让规矩成为家庭生活的“硬约束”;要常敲“警钟”,主动向家人宣传党纪国法,分享廉洁案例,提醒家人警惕“人情陷阱”“利益诱惑”;更要严于律己,以身作则管好自己,不搞特殊化、不搞“一言堂”,以自身的廉洁自律影响家人,让“廉洁齐家”成为家庭的自觉追求,避免“一人当官、全家腐败”的悲剧。
答好“传德题”,以美德为墨,书写“向上向善”的篇章。家风是美德的传承,是家庭精神的延续。“家风答卷”中的“传德题”,要求党员干部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新时代道德要求结合起来,在家庭中培育崇德向善的风尚,让美德成为家庭的“传家宝”。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注重以勤俭美德治家,这种勤俭家风不仅是家庭维持长久的基石,更成为滋养民族品格的重要养分。对党员干部而言,答好“传德题”要从细节入手:要带头践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教育家人珍惜劳动成果,让“勤俭持家”成为生活习惯;要引导家人明事理、辨是非,培养社会责任感,让“乐于助人”“奉献社会”成为家庭的价值追求。当美德融入家风,不仅能让家庭充满温暖与正气,更能为党员干部干事创业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党员干部的“家风答卷”,看似是家庭“小事”,实则是关乎党风政风、影响社风民风的“大事”。答好“铸魂”“守廉”“传德”这三题,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需要党员干部以恒心坚守、以真心付出,在日常点滴中涵养优良家风。唯有如此,才能让家风成为党员干部的 “精神铠甲”,助力其在为党和人民事业奋斗的道路上行稳致远,也为全社会形成崇德向善、风清气正的良好风尚贡献力量。(作者:胡凌凯)
上一篇:铸就时代匠心,夯实强国之基
下一篇:“指尖暖”难抵“窗口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