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先锋网
网站首页 前沿动态 社情民意 乡村振兴 群众路线 时代先锋 先锋观察 组工建设 教育之声 先锋评论 今日关注 党建之声 本网聚焦

别让“智驾神器”变成“马路凶器”

更新时间:2025-10-22 浏览量:

当方向盘被一块小小的配重铁环取代,当红外监测被一张特制薄膜轻易欺骗,智能网联汽车的安全防线正在遭遇前所未有的系统性破防。近年来,随着L2级智能辅助驾驶系统日益普及,一种名为“智驾神器”的灰色产品悄然滋生。这类产品通过模拟方向盘压力或人体电容信号,欺骗车辆的安全监测系统,使驾驶员得以解放双手,给道路安全埋下严重隐患。这一现象不仅暴露了技术漏洞,更折射出公众认知、行业规范与法律监管的多重短板,亟待引起全社会重视。

这种需求背后是对智能辅助的误解。相关第三方App调查显示,87%的用户承认在使用智能辅助时曾分心操作手机,43%的用户曾让车辆自行行驶超过两分钟。而正是全面“放手”的智驾行驶,产生了屡见不鲜的事故,这些事故凸显了技术防御的天然软肋。当前驾驶员监测系统(后简称DMS)主要依赖方向盘压力、电容感应或单摄像头,面对物理屏蔽或配重环的干扰往往失效,且车载算力限制使得复杂的深度学习模型难以实时部署,在光线强烈、施工路段等复杂环境下,传感器失效概率甚至高达35%,进一步削弱了系统的安全边界。  

监管层面的空白同样助长了乱象。虽然《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记分管理办法》已将“双手脱离方向盘”列为妨碍安全驾驶行为,但对“故意干扰DMS”缺乏明确法律定性,导致违规销售的成本低、震慑力不足。电商平台的审查往往流于形式,商品一被下架即换名重新上架,平台连带责任缺乏实质性追究。  要堵住这道安全暗门,需要技术、法律和公众三方面同步发力。首先,车企应加速DMS的多模态升级,融合红外摄像、生物电传感等手段,构建异常行为预警库,对频繁触发屏蔽的车辆进行功能限制或OTA升级。其次,监管部门应将“故意干扰DMS”纳入“妨碍安全驾驶”范畴,明确生产、销售、宣传环节的法律责任,并对平台实施连带处罚,形成高压态势。再次,行业协会应制定统一的DMS抗干扰技术标准,推动跨厂商的安全基线建设。最后,公众认知的提升同样关键,通过案例宣传、车辆使用手册强制提示、启用辅助前的签署安全承诺等方式,让驾驶者深刻认识到智能驾驶的“辅助”定位。同时,车企也可探索“安全驾驶积分”激励机制,引导用户主动配合监测,形成技术、监管、用户三位一体的安全闭环。

技术的本质是赋能而非替代。在拥抱汽车智能化浪潮的同时,必须筑牢“人始终是安全最终责任人”的底线思维。多方共治,才能真正筑牢智能网联汽车的行车防线,防止智驾神器成为道路上的“马路杀手”。(作者:缪铁军)

文章来源:四川先锋发布 文章作者:

上一篇:干事创业要善用群众语言

下一篇:开放晒谷有温度,帮收粮食见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