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先锋网
网站首页 前沿动态 社情民意 乡村振兴 群众路线 时代先锋 先锋观察 组工建设 教育之声 先锋评论 今日关注 党建之声 本网聚焦

文化惠民“热辣滚烫”,绘就基层生活新图景

更新时间:2025-11-14 浏览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考察时强调“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积极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把更多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送到群众身边”,当北京“美后肆时”四合院里的交响乐奏响,当江苏博物馆的珍贵文物走进社区,当云南老达保村寨的拉祜族歌舞登上央视舞台,用精准服务、量体创新、赋能经济的方式让文化惠民的春风正吹遍神州大地,让城乡百姓共享文化发展的丰硕成果。
      文化惠民,重在“直达”,贵在“贴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更多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送到群众身边”,这为文化惠民工程指明了方向。要精准识别需求,变“政府端菜”为“群众点单”,通过线上问卷、社区座谈、大数据分析等方式,真正听懂群众在文化内容、形式、时间、地点上的偏好,确保文化服务与群众期待同频共振。要精准供给内容,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针对不同年龄、不同兴趣的群体,提供如传统戏曲、数字阅读、艺术培训、网红展览等多元化、定制化的文化产品,满足个性化、高品质的文化期待。要精准赋能主体,变“被动旁观”为“主动创造”。将资源向基层倾斜,扶持群众自发成立的文艺团队和社区文化能人,提供场地、培训和资金支持。鼓励发展“村晚”、“村BA”等“村字号”品牌,让群众从文化的消费者转变为文化的创造者和主角。
      文化惠民,既要“有温度”,也要“有创新”。要聚焦群众期待,让服务内容“暖心”。江苏90多家博物馆试行延时开放,不仅破解了“上班族想看没时间”的“预约难”问题,更激活了城市“夜经济”。要拥抱技术变革,让服务形式“出新”,积极运用数字技术,打造线上线下融合的文化体验。通过VR/AR游览非遗、直播共享“村晚”、搭建数字文化馆等方式打破时空限制,让优质资源“一键直达”,为传统服务模式注入现代活力,吸引年轻群体。要激活内生动力,让服务模式“走心”,支持像“村BA”这样由群众自发创造的文化形态,让文化在民间土壤中自然生长、持续创新。
      文化惠民,不仅要“富口袋”,更要“富脑袋”。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文化惠民工程正成为激活乡村活力的重要引擎。要深化文化传承创新,滋养精神世界,在产业发展中加强对本土优秀传统文化(如民歌、民俗、手工艺)的挖掘、保护与传承。云南澜沧拉祜族自治县老达保村寨通过“文化+旅游”模式实现年接待游客7.1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47.5万元的突破,同时通过培训、教育激发群众的文化自信与认同感,确保在“富口袋”的同时,精神家园同步丰盈,实现真正的“富脑袋”。(作者:卢研)

文章来源:四川先锋发布 文章作者:

上一篇:三维赋能助力驻村干部兴乡村

下一篇:选贤任能,全力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