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民生工程沦为“泡沫工程”
更新时间:2025-10-24
浏览量:
10月21日,有网友爆料称,成都北湖公园栏杆内有泡沫。视频显示,在一处河道旁边,部分红色仿木质护栏出现破损,露出钢筋、水泥和内部填充的塑料泡沫等。(10月22日 上游新闻)
河道旁的红色仿木质护栏因破损“露了馅”,露出的还是由钢筋、水泥和塑料泡沫组成的混合填充物。在该名网友曝光这一现象之后,许多人相继提出了质疑:“这样的栏杆能挡住坠落的风险吗?”“纳税的钱难道填进了泡沫里?”
公众的担忧不是空穴来风。在河道、桥梁等危险区域,护栏是守护群众生命安全的重要防线。从视频中可以看出,破损护栏露出的泡沫质地疏松,仅靠里面薄薄的水泥和稀疏的钢筋支撑,如此“脆弱”的结构能否承受外力冲击着实令人怀疑。更值得一提的是,此类问题并非孤例,今年2月,成都市金牛区天回镇明月路旁的河道护栏就曾因露出泡沫填充物引起争议,当时的网友同样发出了“是节约成本还是偷工减料”的灵魂拷问。短短八个月内,同类事件竟再次上演,难怪会激发人们一系列的热烈讨论。
尽管相关管护单位介绍,涉事护栏实为北湖下游泄洪道设施,并未安装在公园之内,成华区农业和水务局的工作人员也表示,北湖下游的泄洪河道护栏为多年前建设,不清楚为何内部存在塑料泡沫且会马上去核实, 但这种先厘清权责再开启调查的处理模式,虽符合正常程序,却难以抚平公众情绪。换言之,公众期待的不仅是“核实情况、后续整改”的态度表示,更希望得到关于工程质量安全责任的明确回应:当年建好的护栏是否符合规范?竣工验收环节缘何能够通过审核?日常维护为何未能及时发现隐患?只有完整还原事实真相,方可化解此次舆论危机。
此外,多年前建设的工程直到破损才暴露问题,其背后的监管问题不容忽视。根据《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有关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建设工程质量实施监督管理。对于监管部门而言首先要追根溯源,对护栏材料的安全标准进行合规性审查,明确是否存在偷工减料的违规操作;其次,要建立施工单位黑名单失信联合惩戒机制,严厉打击低价中标、粗制滥造行为;再次,要完善长效监管制度,将日常巡检、定期维护、隐患整改等纳入绩效考核,对失职渎职行为严肃追责问责;最后,要畅通公众监督渠道,健全问题举报平台,让更多的“豆腐渣工程”无处遁形。
质量过关是第一准则,任何设计都不能以牺牲安全为代价。成都市相关部门承诺对涉事护栏开展全面核查,并将结果向社会公布,这是重建信任的第一步,但绝非最后一步。唯有以认真负责、不怕困难的态度将遗留的“旧账”理清,确保从审批立项、招标施工到验收管护的每一个环节都公开透明,让所有项目建设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和人民的检验,才不会让守护生命的安全防线沦为不堪一击的“泡沫工程”。(作者:翟云雪)
上一篇:青年当以“理想、担当、创新”回应时代召唤,谱写青春之歌
下一篇:以“治水智慧”破解基层材料摊派“泛滥之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