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干部当破除“按惯例办事”的路径依赖
更新时间:2025-10-24
浏览量:
“惯例”本是过往工作经验的沉淀,是解决常规问题的“参考系”。但在时代浪潮奔涌向前、发展任务日新月异的当下,部分党员干部将 “惯例”异化为不可逾越的“金科玉律”,遇事第一反应是“以前怎么做”,而非“现在该怎么做”,陷入“路径依赖”的桎梏。这种对“惯例”的盲目遵从,不仅让工作陷入僵化,更会错失发展机遇、背离群众期待。党员干部必须主动挣脱“按惯例办事”的束缚,以创新思维破局,以务实行动求变,让工作紧跟时代步伐、贴合群众需求。
“按惯例办事”的路径依赖,本质是思想僵化的“遮羞布”,易让工作陷入“守旧陷阱”。长期依赖“惯例”,会使党员干部逐渐丧失主动思考能力:面对新问题,习惯用旧思路套解;遇到新挑战,倾向用老办法应对。比如,数字化浪潮下,部分基层干部仍执着于“纸质台账”“人工统计”,忽视“互联网 + 政务”的效率提升,既增加自身负担,也让群众多跑路;政策落实中,有的干部机械照搬“惯例流程”,不结合地方实际“因地制宜”,导致政策效果打折甚至“水土不服”。这种“以惯例为纲”的方式,看似“稳妥”,实则是缺乏担当、不愿创新的表现,长此以往,不仅干部自身能力停滞,工作也会失去活力,难以适应新形势。
破除“按惯例办事”的路径依赖,需以“问题导向”激活创新思维,让工作更具“针对性”。“惯例”的价值在于解决过往问题,当问题与环境变化时,“惯例”自然需要迭代。党员干部要打破依赖,首先要树立“问题导向”意识——深入基层调研,摸清工作中的新矛盾、群众的新诉求,明确“惯例”与现实需求的差距。面对群众对“政务服务效率”的期待,不能再沿用“层层审批、多头跑路”的旧惯例,应探索“一窗受理”“一网通办”新机制;针对乡村振兴中产业发展的新挑战,不能固守“传统种养殖”老思路,要结合市场需求与资源禀赋,探索“特色产业 + 电商”“农文旅融合”新路径。唯有以问题为“靶心”、以创新为“箭矢”,才能打破“惯例”束缚,找到更高效务实的方法。
破除“按惯例办事”的路径依赖,还需以“群众满意”为标尺,让工作更具“温度感”。“惯例”是否该打破,最终要看是否符合群众利益、能否让群众满意。部分党员干部坚守“惯例”,实则是将“方便自己”置于“方便群众”之上:有的窗口单位坚持“朝九晚五”固定时间,忽视上班族“办事难”痛点,不愿推出“延时服务”“周末预约”;有的地方开展惠民活动,仍用“发传单、开大会”的传统模式,不考虑新媒体传播便捷性,导致政策宣传“落地难”。党员干部要始终把“群众满意”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敢于突破“方便管理” 的旧惯例,多推“便民利民”新举措。主动倾听群众声音,了解其办事、生活中的困难,以“群众需求”倒逼工作创新,让工作既有“章法”,更有“温度”,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
破除“按惯例办事”的路径依赖,更需以“容错机制”保驾护航,为创新者注入“安全感”。创新意味着打破常规,难免面临试错风险。若对“打破惯例”的探索过于严苛,动辄追责问责,党员干部自然会因“怕出错”而“守惯例”。因此,组织层面要健全容错纠错机制,明确“为创新者容、为担当者容、为负责者容”的导向,区分“无意之失”与“有意之过”、“违纪之错”。对因打破不合理惯例、积极探索而出现的轻微失误,要包容理解、及时纠正,避免 “一棍子打死”;对创新成效显著、群众反响好的做法,要总结推广,树立“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导向。唯有让干部卸下“怕出错”的包袱,才能激发其打破依赖、主动创新的积极性,形成“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氛围。
时代在发展,任务在变化,“惯例”永远不能成为阻碍进步的“绊脚石”。党员干部作为事业发展的“排头兵”,唯有主动破除“按惯例办事”的路径依赖,以创新思维谋发展,以务实行动解民忧,才能在新形势下开创工作新局面。(作者:胡凌凯)
上一篇:照亮青年技能成才路
下一篇:青年当以“理想、担当、创新”回应时代召唤,谱写青春之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