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用情:织密“微权力”监管网
更新时间:2025-10-16
浏览量:
近日,某些地方干部因违规遭查处。这一事件引发社会对基层“微权力”运行监督的广泛关注,而多名基层干部违规的原因也令人深思。
存在“认知模糊”地带。有规定要及时向经办机构报告工作变动,但部分社区工作人员未必清楚相关规定,因而继续领取,可谓无心之失导致糊涂犯错。
存在“小节无妨”心态。有的社区干部规矩意识淡薄,在他们看来,借工作之便捞取好处、收受老百姓钱财、侵害群众利益属于违规违纪,而冒领顶多是占了国家便宜,并没有损害具体个人,根本没意识到是侵占公共利益,同样属于违规违纪。
存在“侥幸心理”作祟。有的社区干部明知不该领取,但又觉得“钱不多事不大”,无人知晓可以蒙混过关;还有的则是见其他村社区干部领取眼馋,于是跟风效仿直至东窗事发追悔莫及。
村社干部和群众打交道最多,他们的作风好坏直接关系到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因此,无论涉及金额大小,基层干部违规领取的行为都已触碰纪律红线,必须依规处理。从基层实际出发,对于“微权力”的监管既需要刚性约束的“雷霆手段”,也离不开精细管理的“春风化雨”。唯有兼顾力度与温度,做到疏堵结合、宽严相济,才能实现治理效能最大化。
要强化教育引导,注重“精准滴灌”。针对基层特点,开展常态化、针对性的法律法规培训,帮助村社区干部清晰把握政策边界;借鉴机关企事业单位个人事项报告制度,要求村社区干部如实填报是否领取、家庭成员有无吃低保等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以此强化新入职社区干部的规矩意识,从源头上杜绝“无心之失”“无知之错”。
要堵塞制度疏漏,强化“防微杜渐”。鉴于很多村社区干部入职前系灵活就业人员和个体户,其个人动态未与人社部门的信息系统互通等情况,建议适时建立健全失业申领全流程监管等制度、措施,从而及时消除监管盲区。
要把握执纪尺度,注重“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充分运用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加强风险预警,对苗头性问题早发现、早提醒、早纠正,推动监督关口前移。同时,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统一。对确因认识模糊初犯、情节轻微且态度端正者,重在教育挽救;对明知故犯、屡教不改者,则严肃查处,形成震慑。通过精准处置,实现“处理一个、教育一片”的效果。(作者:史贺楠)
上一篇:作风建设当以“小”筑基、以“细”提效、以“严”立威
下一篇:敬畏法律,才是最好的“护身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