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假未“行”价先“涨”之风当刹
更新时间:2025-10-16
浏览量:
近日,浙江成为全国首个在全省推行中小学春秋假制度的省份。春秋假的设立,不仅为孩子们提供了在长学期中调适身心的机会,也为亲子互动、素质教育开展创造了更多条件。然而,在社交平台上有网民反映秋假尚未正式开始,一些热门城市机票价格却已暴涨300至900多元,这种“政策一出,价格立涨”的现象,正在消解春秋假的民生善意,应当及时刹住。
早在2004年,杭州就率先探索春假,历经20年探索,今年实现全省覆盖。浙江省教育厅的统筹设计,既契合“双减”的改革方向,也呼应了商务部等9部门“以假期消费扩容提质”的政策意图。从拉动内需看,叠加周末双休新增五天小长假理论上能撬动上百亿元亲子游市场,航空、酒店、景区本可借此发展,但市场反应却失了分寸,放假通知刚下发,机票搜索量翻倍,航空公司启动收益管理系统调价,把11月的旅游淡季硬抬成“黄金周”“准春运”,让春秋假的教育初心遭遇商业“截胡”。
票价涨跌本是市场行为,需求增则价格涨,符合经济学规律。事实上,教育公共政策催生的需求,并非普通弹性出游需求,背后是千万家庭的刚性支出,更关乎政策落地的群众获得感。若放任市场随意定价,“放假”变成“放价”,不仅会加重家庭负担,将中低收入家庭挡在假期门外,还会与“促进孩子全面发展”的初衷背道而驰,损害公共政策公信力。更值得关注的是,部分OTA平台和旅行社还渲染焦虑,用“倒计时”“仅剩3张”等话术诱导消费者,借信息不对称“割韭菜”。这种“政策型涨价”若成常态,极大程度会削弱家长对春秋假的热情。
面对舆论质疑,价格主管部门不能袖手旁观。依据《价格法》《反垄断法》,对串通操纵价格、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哄抬票价的行为,依法立案调查;对虚假宣传的平台商家,市场监管部门要及时亮剑。同时,交通、文旅等部门需提前应对,参照春运模式,秋假前一周协调航空公司增加热门航线频次、鼓励高铁客运推出“亲子套票”,用多元出行分流航空需求;指导景区、酒店推出“春秋假专属套餐”,以目的地优惠对冲交通溢价。同时,还可借助大数据实时监测机票、酒店价格,设置价格异常上涨预警线,对异动的及时约谈、提醒、曝光。
从长远来看,要让春秋假“放得舒心”,需建立“教育、交通、文旅”三方协同长效机制。教育部门排定放假时间时,提前两个月以上公布,给交通、文旅部门留足运力调配和产品设计周期;文旅部门推出“春秋假浙江人游浙江”活动,用省内资源对冲远程出行高成本,让家长发现“家门口的风景同样精彩”。此外,学校可探索“假期托管+研学实践”模式,与博物馆、科技馆等合作,提供低价或免费“校内春秋假”选项,既缓解家长看护难题,又减轻家庭经济负担,让春秋假成为教育公平的增量,而非支出焦虑的变量。
好政策不该被市场带偏节奏。唯有通过及时、精准、有力的制度举措,管住“趁假打劫”的手,才能让春秋假回归教育本位,让千家万户在稻香蟹肥的金秋时节,带着孩子“且将诗酒趁年华”,而不是“望价兴叹空惆怅”!
期待通过多方协同治理,让浙江的春秋假既能留住教育的温度,也能守住市场的尺度,让每个家庭都能安心享受假期的美好。(作者:缪铁军)
上一篇:破“住而不为”之弊 立乡村振兴实干之风
下一篇:作风建设当以“小”筑基、以“细”提效、以“严”立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