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住而不为”之弊 立乡村振兴实干之风
更新时间:2025-10-16
浏览量:
“驻村”不是“蹲点”,“住下”更非“终点”。驻村干部作为乡村振兴的“领头雁”,其价值不在于宿舍灯光亮多久,而在于田间地头脚印有多深。现实中,个别干部将“驻村”异化为“驻点”,宿舍床铺铺好了、考勤签到完成了,却在群众需求面前“隐身”、在发展难题面前“退缩”,这种“一住了之”的形式主义,本质上是党性修养的缺位,更是对乡村振兴使命的辜负。唯有破除“住而不为”的惯性,才能让驻村工作真正落地生根。
“一住了之”的表象下,藏着多重形式主义病灶。有的干部把乡村当“跳板”,怀揣“镀金”心态,人在村部心在原单位,每日打卡签到后便“闭门造车”,既不走访农户也不调研产业,沦为乡村振兴的“旁观者”;有的用厚厚的报表代替实地走访,用会议记录冒充工作实绩,把“帮办了几份证明”“参加了几次会议”当作履职凭证,却对村民反映的基础设施破损、生产资源短缺等问题视而不见;还有的忽视派出单位 “娘家” 资源,不做政策宣传员、资源链接者,仅靠个人力量“小打小闹”,难以形成振兴合力。这些形式主义的危害不言而喻:它让村民从“期盼”变“失望”,消解党的公信力;让帮扶资源从“精准滴灌”变“大水漫灌”,造成政策空转;更让驻村制度从“桥梁纽带”变“摆设花瓶”,延误乡村发展时机。真正的驻村,首先要打破“住而不动”的形式主义枷锁,以“走心”替代“走形”,用“实干”扭转“虚功”。
“一住了之”的根源,在于思想上的“温差”、作风上的“偏差” 与能力上的“落差”。思想层面,部分干部理想信念滑坡,把驻村当作“履历加分项”,缺乏“把乡村当故乡”的真情实感,自然没有“为村民谋幸福”的责任担当;作风层面,“机关化”倾向严重,习惯了“坐在办公室看材料”,不愿“脚沾泥土听民声”,面对村民的“家长里短”嫌麻烦,碰到产业发展的“硬骨头”绕着走;能力层面,有的干部缺乏“穿针引线”的本领,既不会对接“娘家”资源,也不懂挖掘乡村潜力,只能在“住村”中消磨时光。
驻村的本质是 “驻心”,唯有心在乡村、情系群众,才能走出“一住了之”的困境。思想上“沉下心”,需将村民急难愁盼之事记在本上、放在心上;作风上“俯下身”,要以解决实际问题回应群众期盼;能力上“善作为”,应主动搭建资源对接桥梁,激活乡村发展内生动力。唯有突破思想、作风、能力三重桎梏,才能让驻村工作真正发挥实效。破解“一住了之”难题,还需要从“个人自觉”上升到“制度保障”,构建“选、管、考、用”全链条机制。选派环节要严把“入口关”,杜绝“凑数式”选派,优先选择有基层经验、有为民情怀、有专业能力的干部,同时明确派出单位“捆绑责任”,让“娘家”成为驻村干部的坚强后盾;管理环节要破除“考勤唯上”,推行“实绩导向”管理,通过定期点评指导“开药方”,倒逼干部从“宿舍”走向“田间”,从“被动应付”转为“主动作为”;考核环节要把“群众评判”作为核心标尺,将为民办事成效、乡村发展变化纳入考核指标,让村民的“满意度”成为衡量工作的“硬标准”。更关键的是强化结果运用,树立“实干者上、空谈者下”的鲜明导向。唯有如此,才能让“住村”与“干事”深度绑定,让驻村干部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实干家”。
乡村振兴的战场上,不需要“住而不为”的“稻草人”,更需要“住有所为”的“实干家”。驻村干部当以“检身若不及”的自觉,摒弃“镀金”心态、放下“机关架子”、扛起“振兴担子”,用沾满泥土的双脚丈量民情,用破解难题的实绩赢得民心。唯有如此,才能让驻村工作真正成为连接党心民意的纽带,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作者:胡凌凯)
上一篇:打造人才“强”引擎 激活发展“新”动能
下一篇:秋假未“行”价先“涨”之风当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