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像育秧苗一样培育年轻干部
更新时间:2025-05-08
浏览量: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持续加强乡镇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着力解决部分年轻干部在农村基层“水土不服”问题。年轻干部初到基层“水土不服”,本质上是成长过程中“能力断层”与“本领恐慌”的一种体现。要破解这一难题,不妨借鉴农民培育水稻秧苗的智慧——经验丰富的老农在移栽秧苗时,总会提前松土施肥,悉心照料返青期的生长状况。年轻干部初入基层,正如新移栽的秧苗,既需自身顽强扎根,更离不开组织精心调配的“成长养分”。
选好“良种”更要育好“土壤”。传统农耕讲究“因地选种”,组织部门选拔干部亦需兼顾“种子质量”与“土壤特性”。既要关注年轻干部的学历、经历等基础条件,更要考量基层岗位的实际需求。通过精准匹配专业背景、性格特点与发展志向,为年轻干部选定最适宜的“育苗田”,使其特长在基层沃土中充分舒展。同时,要像改良贫瘠土地一般,持续优化基层工作生活环境,完善生活保障措施,让年轻干部真正体会到“扎根之处即故乡”的归属感。
扎深“根系”才能抗住“风雨”。仔细观察稻田可见,返青期的秧苗会奋力向下扎根。年轻干部成长同样需要培育深厚的“群众根系”。基层是实践的大课堂,群众是智慧的活教材。年轻干部当主动走进田间地头,在与群众同坐一条板凳中读懂民情,在参与农事劳作中领悟智慧。面对复杂矛盾时,既要善用乡音俚语化解心结,也要勇于在攻坚克难中磨砺意志,将纠纷调解现场变为能力提升的实训场,让突发事件成为淬炼成长的磨刀石,唯有经历风雨洗礼,方能成就栋梁之材。
“精准滴灌”胜过“大水漫灌”。现代农业生产注重精准施肥,干部培养更需因材施教。组织部门应量身定制培训方案,既配备政策理论的“基础养分”,也补充实践操作的“成长要素”,还要融入方言学习、风俗认知等特色内容,提升培训的实用性。建立“师徒结对”机制,由经验丰富的基层干部言传身教,帮助年轻干部既把握政策方向,又掌握群众工作方法。定期组织交流座谈,及时了解年轻干部的思想动态与实际困难,形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反馈提升”的良性循环。
新时代的年轻干部培养,当如老农侍弄秧苗般倾注匠心——既给予阳光雨露的滋养,也进行必要的修枝整叶;既搭建向上攀登的阶梯,也铺设防摔缓冲的软垫。当年轻干部将理想植入基层土壤,把学识转化为实干本领,终将成为百姓信赖的“贴心人”、乡村振兴的“生力军”。(作者:郑鑫)
上一篇:清莲照组工,新时代组工干部的“出水担当”
下一篇:“流动党校”,把党的“声音”传到基层“末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