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洪市:驻村帮扶实施“三链融合” 激活乡村振兴发展“一池春水”
更新时间:2025-08-12
浏览量:
近年来,遂宁市射洪市始终坚持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围绕推进驻村帮扶力量建设,以开展“我为乡村振兴作贡献”活动为载体着力构建“选育管用”全链条机制,推动人才、资源、服务向乡村一线集聚融合,激活乡村振兴发展“一池春水”。 精准匹配建强“人才链” 立足乡村发展实际需求,从选、派、配三个环节入手,构建精准化人才匹配机制,让帮扶力量与乡村需求同频共振。一是精准匹配帮扶单位。坚持需求导向、精准对接原则。全面摸清帮扶村产业特点、治理难点等情况,精准对接帮扶单位项目资源、专业技术等优势,推行“1个牵头单位+N个责任单位”“机关+企业”联动模式,整合市县两级142个部门(单位)力量结对,为全市130个行政村精准匹配帮扶单位,实现村庄有需求、单位有响应。二是精心选派帮扶干部。逐村研判发展治理所需的干部类型和结构,建立涵盖农业技术、市场营销、电商运营等方面“驻村人才库”,根据村庄实际需求按岗选人。综合派员单位、驻村干部、镇村意向等因素,通过“两上两下”(上报基本情况—上级初步匹配—下发征求意见—下发选派通知)从机关企事业单位精心选派290名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干部驻村帮扶,确保人岗相适、人尽其才。三是择优搭配驻村队伍。以驻村第一书记为重点,择优搭配工作队队员,“一村一策”推动精准选派,形成工作经历互补、年龄学历互搭、脾气性格互投的工作团队,构建“经验丰富的老同志+年富力强的中坚力量+熟悉现代技术的年轻骨干”梯队。组织驻村第一书记开展传帮带结对子,形成强村带弱村、先进帮后进的良性互动格局,全面提升乡村治理效能和服务水平。 靶向发力锻造“行动链” 聚焦组织提升、产业发展、民生改善三个重点,推动驻村帮扶从输血向造血转变,切实增强乡村振兴内生动力。一是“一村一策”强基固本。驻村干部深入田间地头、农户家中,全面摸清村情民意、资源底数、问题短板,与村“两委”班子成员共同研究制定符合本村实际、特色鲜明的“一村一策”发展规划。探索运用“镜像分析法”,全面摸排130个村“两委”运行情况,帮助村党组织培育储备后备力量580余名,发展年轻党员50余名,夯实村“两委”换届基础。二是“把脉问诊”强村富民。立足当地资源禀赋和市场前景,邀请专家把脉,广泛征求民意,找准产业发展突破口,优化集体经济增收路径。今年以来,驻村工作队协助引进产业项目80余个,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超270万元。支持和鼓励驻村干部在“新农人”培育、集体经济发展、“互联网+”助农等领域扛旗探路,试点孵化新农人1900余人,助销农特产品价值超5800万元。三是做深做细为民解忧。组织驻村干部全覆盖走访在村群众,紧扣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建立民情台账,研究制定650余项民生实事内容,累计解决饮水安全、道路硬化、医疗教育等问题1500余件。针对孤寡老人、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收集整理“微心愿”792条,逐一落实帮扶措施800余条,架起干群连心桥。 凝聚合力系牢“情感链” 坚持严管厚爱并重,通过做实培训赋能、管理提效、激励保障三项举措,持续激发驻村帮扶队伍干事创业热情。一是强化培育赋能。建立落实镇村两级“1+1”导师帮带制度,帮助驻村干部熟悉政策、融入当地、提升能力。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原则,将驻村干部培训纳入主体班培训范畴,每年培训不少于5天,帮助驻村干部提升素能。选派干事劲头足的12名驻村第一书记赴浙江学习“千万工程”经验,开展“互学互鉴互进”主题交流活动,组织272名优秀驻村干部分享经验、实地观摩学习,切实提升实战能力。二是强化驻村管理。组建驻村工作专班,统筹组织、农业、财政等方面力量,建立联系会商、集中攻坚、分工负责三项机制,采取“四不两直”方式常态化开展全覆盖实地督导,压实派出单位和属地镇村责任,确保驻村帮扶不走过场、取得实效。三是强化激励保障。建立常态化关心关爱机制,定期开展走访慰问、谈心谈话,关心关爱驻村干部身心健康和家庭困难,解决其后顾之忧。树立重实干、重实绩、重基层的鲜明用人导向,注重从年度考核“优秀”等次的驻村干部中提拔使用人员。近年来,已有45名驻村干部得到职级晋升或提拔重用,有效激发驻村干部干事创业内生动力。
上一篇: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深入宜宾市翠屏区调研指导公益性岗位管理工作
下一篇:稻城县举办2025年农村致富带头人暨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培训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