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市达川区坚持“引育用”三环联动 锻造乡村振兴“新农人”主力军
更新时间:2025-10-11
浏览量:
近年来,达州市达川区不断深化党建引领,探索实施“引育用”人才工程机制,通过精准引才、系统育才、科学用才,着力构建引得进、育得强、用得好的“新农人”培育体系,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坚持精准引才,拓宽来源筑根基 一是对接产业引进专才。紧扣农业产业升级需求,围绕“明月山粮经产业发展组团”建设,定向发布“稻虾综合种养”“中药材泽泻种植”等特色产业人才需求清单,通过推行“项目+人才”捆绑模式,成功吸引四川农业大学、西南大学等高校专家团队入驻建立“专家工作站”,为特色产业发展提供专业技术支撑,破解产业升级中的技术瓶颈。二是回引能人助推发展。针对返乡创业群体,实施“后备人才招募令”,从技能培训、金融贷款支持、创业服务保障等多方面给予帮助,累计回引138名优秀农民工进入村“两委”班子后备人才库,带动发展“稻鳖共生”生态养殖、规模化柑橘产业园等特色项目。三是汇聚人才促进治理。聚焦补齐基层治理短板,启动实施“乡村人才回归计划”,建立乡村人才信息库,通过举办“乡情恳谈会”“项目推介会”等活动,吸引131名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加入村“两委”成员后备人才队伍,积极参与矛盾调解、环境整治等事务,形成“乡村人才带乡亲、共治促和谐”的基层治理新格局。 坚持系统育才,提升素质强能力 一是理论授课强基础。深入开展“万堂示范课下基层”活动,组建由50余名党员教育骨干构成的义务授课队伍,围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解读、现代农业技术推广等主题,创新采用“点单式备课、菜单式授课”模式,累计开展专题培训40余场(次),覆盖党员骨干3500余人(次),有效提升本土人才的理论素养与政策理解能力。二是实践教学增技能。联动区委党校,探索开设“流动党校”,遴选60余名本土农技专家、农村电商达人组建“乡村振兴服务团”,通过“理论讲解+现场示范+实操演练”三维教学模式,在田间地头和产业基地开设病虫害防治、农产品电商直播运营等特色课程52场,服务党员群众3000余人(次),切实将实用技能送到人才“家门口”。三是红色教育铸信念。深度挖掘“中国红色第一街”石桥列宁街、唐伯壮烈士陵园等本土红色资源,开发精品微党课10余堂,常态化开展“重走红军路”“革命故事会”等红色教育活动30余场,引导“新农人”在红色熏陶中坚定理想信念,厚植扎根乡村、服务振兴的情怀。 坚持科学用才,实战赋能促发展 一是竞位评比激活力。全面推行“竞位评比”管理模式,针对村“两委”班子成员设置产业发展、环境整治等7项共性指标和4项差异指标,以科学评价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二是项目实战提能力。实施“新农人赋能计划”,选派100余名后备人才参与“稻田+”立体农业等重点项目建设;吸纳老党员、乡村人才等组建“老街坊志愿队”“共享技艺团”,鼓励其参与矛盾调解、技能传帮带,累计化解邻里纠纷500余起,开展健康护航、文化惠民等服务300余次,让人才在实战中提升能力、积累经验。三是典型带动促氛围。注重先进典型选树与示范引领,先后选树“优秀党务工作者”“担当作为好支书”等先进典型58名,通过“乡村振兴故事会”等形式,让典型人才分享成长经历与创业心得,营造“比学赶超、争当先进”的浓厚氛围。截至目前,全区已培育新型职业农民4000余名,按照有关规定认定高素质农民5100余名,带动发展特色产业基地1万余亩,村集体经济收入平均同比增长30%,人才驱动乡村振兴的成效显著。
上一篇:增合力、鼓干劲!大竹县委党校开展师生趣味运动会活动
下一篇:全力推动帮扶工作提质增效 全省帮扶工作推进会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