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吊高嗓子” ,莫若 “俯下身子”
更新时间:2025-10-14
浏览量:
“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这句俗语道破基层工作的本质。可现实里,部分党员干部陷入“吊高嗓子”的误区:政策宣讲声大却脱离实际,工作部署恳切却不见行动,面对群众诉求承诺满满却鲜有落实。而那些“俯下身子”的干部,用脚步量民情、用双手解难题,反倒赢得群众真心拥护。一“吊”一“俯”,是两种作风的鲜明对比,更关乎党和政府在群众心中的形象。“吊高嗓子”或许能短期吸引关注,但唯有“俯下身子”,才能真正扎根群众、干出实绩。
“吊高嗓子”本质是形式主义与官僚主义的变种。有的干部把开会部署当工作完成、发文通知当责任落实,看似忙碌,实则“纸上谈兵”;有的在群众面前摆架子、说官话,碰到急难愁盼问题,要么以“正在研究”推诿,要么用“按规定办”搪塞,让政策红利卡在“最后一公里”;还有的热衷“造声势”“搞噱头”,把精力放在打造“表面亮点”上,对群众的“小事”“琐事”视而不见。这种“只说不做” 的作风,会让群众从期待变失望,消解党和政府的公信力,甚至激化矛盾、影响基层稳定。
追根究底,“吊高嗓子”源于思想偏差与宗旨意识淡漠。部分干部忘了“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把岗位当特权、职责当负担,缺乏“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有的怕吃苦、怕担责,觉得“俯下身子”调研太累、解决问题太烦,不如“吊高嗓子”轻松;还有的把“表态”当“能力”,认为话说得漂亮就是能力强,忽视“实干才是硬道理”。这些思想“病灶”不除,“吊高嗓子”的作风难根治,服务群众的“初心”也会偏离。反观“俯下身子”的党员干部,他们用行动诠释“人民公仆”的内涵,收获了群众信任。“俯下身子”是放下“官架子”——走到田间地头,和村民坐在一条板凳上听“家长里短”,才能摸清群众需求;是扛起“责任担”——面对道路破损、饮水困难等问题,不推诿、不拖延,主动协调资源解决,让群众看到实效;是练就“真本领”——在处理矛盾纠纷、发展乡村产业中积累经验、提升能力,成为群众信赖的“主心骨”。
要让“俯下身子”成为党员干部的行动自觉,必须从思想引领与制度保障两方面协同发力、久久为功。在思想建设上,不能仅停留在常规的主题教育,更要创新方式方法:组织干部走进革命老区感悟初心,邀请基层先进典型分享实干故事,安排年轻干部与老党员结对 “沉浸式”体验群众工作,通过“看得见、摸得着”的教育,让“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真正融入血脉;同时,定期开展“作风反思会”,让干部对照群众诉求查摆自身“重说轻做”的问题,从思想根源上破除“空谈”惯性。在制度完善上,考核评价要跳出“看材料、听汇报” 的传统模式,建立“群众评议 + 实绩核查”的双重标准。此外,还要健全激励与问责机制,对“俯下身子”干出实绩的干部,在晋升、评优中优先考虑;对“吊高嗓子”不办实事、群众差评多的干部,及时约谈提醒,情节严重的予以调整岗位,切实形成“实干者受褒奖、空谈者遭贬斥”的鲜明导向。
“为政之要,贵在力行”。新时代基层工作,党员干部不能当“高谈阔论”的演说家,而要做“脚踏实地”的实干家,当以“检身若不及”的自觉,戒掉“吊高嗓子”的空言,练就“俯下身子”的实功,用沾泥的双脚量民情,用解题的实绩赢民心,让“人民满意”成为工作的最终标准,在实干中践行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作者:胡凌凯)
上一篇:“公园热”勾勒城市发展新图景
下一篇:以高质量党建引领新兴经济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