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痕迹迷思”还基层实干空间
更新时间:2025-10-13
浏览量:
进村入户必先填表拍照,志愿服务需全程录像存档,捐款捐物得截图发群佐证,驻村日志要字字雕琢以备检查——这些基层工作中的常见场景,折射出过度留痕问题对党员干部的束缚。痕迹管理本是规范工作、明晰责任的工具,却在部分地方异化为“痕迹主义”,沦为形式主义的新变种,亟需刀刃向内的整治与纠偏。
过度留痕的本质,是责任转嫁与政绩观错位的双重产物。从表面看,党员干部埋首于台账、照片、视频等痕迹材料的制作,似乎彰显了工作的“严谨性”;但深层观之,这种做法实则是将“可追溯”异化为“可推诿”,用材料厚度替代责任力度。上级部门将痕迹作为考核硬指标,基层便不得不“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有的地方为追求“视觉效果”,组织干部摆拍帮扶场景;有的为应付检查,编造完美的工作日志;更有甚者将政务 APP 变为“新负担”,让党员干部陷入 “指尖上的形式主义”,手机里塞满各类应用,密码记满笔记本,却无暇走进田间地头。这种“重痕不重绩、留迹不留心”的倾向,本质上是对为民服务宗旨的背离。
过度留痕的危害,正在层层传导中侵蚀基层治理根基。对党员干部而言,大量时间耗费在材料制作上,导致“走访变打卡、服务变摆拍”,干事创业的精气神被不断消磨。有基层干部坦言,“一天能写三篇汇报,却没时间解决一个群众难题”,这种本末倒置的工作状态,直接影响政策落地效果。对群众而言,看得见的是干部的“忙碌身影”,看不见的是实际问题的解决,长此以往必然削弱党和政府的公信力。从治理效能看,“材料竞赛”催生的形式主义,让基层陷入“空转内耗”,本该用于乡村振兴、民生保障的精力被无端占用,最终拖慢发展脚步。
破解过度留痕难题,需要自上而下的精准发力与制度保障。考核导向的纠偏是关键所在。应坚决摒弃“以材料论英雄”的评价标准,将监督检查的重心放在实地成效上,用群众满意度替代材料完备度。同时要推动考核方式创新,清理重复冗余的政务 APP,建立“指尖减负”长效机制,让党员干部从“群里来群里去”回归“从群众中来”。其次,监督问责的强化是保障。要对“摆拍造假”“层层加码”等问题严肃追责,形成有力震慑,对查实的问题,要实行“双问责”,既追究基层执行中弄虚作假的责任,也倒查上级部门考核导向偏差、层层加码的责任。还要建立“容错纠错”机制,区分“必要留痕”与“过度留痕”,对因聚焦实干、简化痕迹而出现轻微工作疏漏的干部,不予追责问责,打消其“怕担责而过度留痕”的顾虑。再次,要树立正确政绩观,将正确政绩观教育纳入党员干部培训体系,通过案例教学、实地调研等方式,让干部深刻认识到“痕迹只是手段,为民才是目的”。重塑“为民实干”的政绩认知,让党员干部明白,真正的工作痕迹,不在表格里、照片中,而在群众的口碑里、发展的实绩中。
基层是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党员干部是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当痕迹管理回归“辅助工具”的本位,当考核评价聚焦“实干实绩”的核心,基层干部才能卸下包袱、轻装上阵,把更多精力用在为民办实事上。(作者:胡凌凯)
上一篇:西部高校引才困局亟需打破“唯出身论”
下一篇:“公园热”勾勒城市发展新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