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调研当去“彩排”重“真实”
更新时间:2025-10-11
浏览量:
调查研究是我们党了解基层实情、科学决策部署的重要方法,更是密切联系群众、改进工作作风的关键途径。长久以来,基层单位在上级调研前做些准备工作,本是情理之中的事,但近年来,一些地方把“准备”变成了“彩排”,只把“亮点”摆上台,却把“问题”藏起来,这种做法完全偏离了调研的初衷,必须坚决纠治。
客观来看,基层在调研前做适当准备,并非不可取。上级调研往往有明确的主题和时间安排,提前规划好调研线路,能避免走弯路、浪费时间,让调研更聚焦重点工作;清理调研点位的环境,既是对调研工作的重视,也是基本的接待礼仪,整洁的环境能让调研人员更好地集中精力了解核心情况;培训相关讲解人员,让他们熟悉工作内容、数据信息,能更准确地向上级反馈实际进展,避免因表述不清导致信息偏差。这些合理的准备,本质上是为了让调研更顺畅、更高效,更好地实现调研目的,体现的是基层对调研工作的重视,不该被一概否定。
但问题在于,当“准备”异化为“掩盖问题”的“彩排”,性质就变味了。这种“彩排式”调研,首先违背了调研的核心目的。调研的价值在于“求真”,在于了解真实情况、发现实际问题,只有掌握了实情,上级才能做出符合基层实际的决策。如果看到的都是“精心包装”的亮点,听到的都是“提前演练”的套话,调研就成了“走过场”,不仅无法发现问题,反而可能让上级对基层情况产生误判,进而导致决策脱离实际,最终损害群众利益和工作大局。其次,这种做法对基层自身发展毫无益处。问题是客观存在的,掩盖问题不等于问题消失,今天把问题藏起来,明天问题可能越积越大,小问题变成大隐患,最终让基层工作陷入更被动的局面。更重要的是,“彩排式”调研会损害干群关系。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基层干部为应付调研而“遮丑”,群众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形式主义做派会削弱群众对党组织的信任,影响党的威信。
深究“彩排”现象背后的原因,既有基层自身的问题,也有上级层面的因素。从基层角度看,根源在于政绩观出现偏差。一些基层干部把上级调研的“印象”当成评价工作的“硬指标”,认为只要调研中“表现好”,就能获得好评价,于是不惜花心思“包装”亮点、掩盖问题,把“做工作”变成“做样子”。从上级角度看,部分调研方式的固化给了“彩排”可乘之机。有的上级部门调研前提前打招呼、定点位,调研时只看安排好的地方、听准备好的汇报,缺乏随机抽查、深入群众的环节,这种“按剧本走”的调研方式,让基层有了“彩排”的空间。此外,考核评价机制的导向也有影响,如果考核时只看成绩不看问题,只重亮点不重整改,基层自然没有暴露问题的动力,反而会想方设法“藏问题”。
要杜绝“彩排式”调研,关键要从观念、方式、机制上多管齐下。首先,基层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明白“实事求是才是最大的政绩”。敢于暴露问题不是能力不足,而是负责任的表现;主动解决问题不是“丢面子”,而是推动工作的关键。基层干部要把精力放在办实事、解难题上,而非“应付调研”。其次,上级部门要改进调研方式,多搞“不打招呼、不设线路”的随机调研,多到田间地头、群众家中听真话、察实情,少看“精心准备”的点位,少听“提前演练”的汇报。调研时要多问群众“满不满意”,少看干部“演得像不像”,让“彩排”没有用武之地。再次,要完善考核评价机制,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纳入考核指标,对敢于说实话、报实情的基层干部给予肯定,对搞“彩排”、遮丑护短的行为及时提醒纠正,让基层不再有“藏问题”的顾虑,而是有“解问题”的动力。
调研的本质是求真务实,合理的准备是为了更好地求真,而非掩盖真相。只有摒弃“彩排式”调研,让调研回归“察实情、听真话、解难题”的初心,才能真正发挥调研的价值,让上级决策更接地气、基层工作更有实效,最终惠及广大群众。(作者:郑鑫)
上一篇:落实不能有“落差”
下一篇:砥砺奋进,绘就“十五五”现代化新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