瞄准“真问题” 遏制“假就业”
更新时间:2025-10-11
浏览量:
近期,不少新闻报道了当前社会中存在的“假就业”现象,随着新毕业大学生数量连年攀升,“老人未解决、新人迎头赶”的双头堵塞现象愈演愈烈。如何构建起积极、健康、务实的就业价值观,消解就业难题,成为了摆在眼前的现实之需。
精准消除“泡沫”铲除乱象滋生土壤。部分“假就业”源于家庭顶梁柱突遭裁员而被迫作假,其本质上属于就业保障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筑牢就业保障“安全堤”,完善劳动法律法规,刚性约束企业用工行为,编织更密更实的社会保障网络,扩大失业保险与困难群体就业援助补贴范围,避免发生“一人失业如舟倾覆、一家生计似链崩断”的悲剧。对于应届毕业生在理想与现实夹缝中迷茫挣扎而导致的“假就业”,则需高校点亮“导航灯”,强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破除“无限试错”的思想误区。
切实厘清“源头”涵养健康就业生态。面对当前社会普遍面临的就业难题,仅仅停留在对个体“孔乙己脱不下长衫”的批判上远远不够。要解决这一问题,关键要引导人才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与择业观,破除“唯编制论”“唯大城市论”的求职理念。大力弘扬“行行出状元”的价值观念,鼓励青年才俊积极投身乡村振兴的基层一线、科技创新的前沿阵地、现代服务的新兴蓝海。同时,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更应将职业精神培育、市场认知教育、实践能力锻造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通过全方位、长周期的教育引导,帮助学生实现个人理想与时代发展洪流的融合。
全面疏浚“堵点”畅通企才交流渠道。信息壁垒与对接梗阻是造成“有人没活干”与“有活没人干”困局的“堵点”。打通这最后一公里,需要政府、高校、企业多方协同发力。优化公共就业服务体系,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打造精准匹配的云上人才市场,实现岗位信息一键直达、人才需求智能画像。高校应主动出击,与企业共建实习实践基地,打造订单式培养项目,将课堂延伸至生产一线,让学生未出校门、已识职场。对企业而言,更应敞开怀抱,积极参与校园招聘、职业讲座,释放关于行业趋势与人才标准的信号。三方合力,为“稳就业”“就好业”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心剂”,供需痛点问题自然能迎刃而解。(作者:程胜男)
上一篇:以挺膺之姿书写青春篇章
下一篇:落实不能有“落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