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干部要学好理论“必修课”答好基层“民生卷”
更新时间:2025-08-28
浏览量:
在《改造主观世界的“营养”改造客观世界的“钥匙”——从党的创新理论中汲取滋养、锻造作风、提升本领》一文中,深刻阐述了从党的创新理论中汲取力量,对党员干部锻造作风、提升本领的重要意义。这一论述,对于身处基层一线的乡镇干部而言,宛如熠熠灯塔,照亮奋进征程,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价值。
在新时代基层治理体系中,乡镇干部是连接政策与群众的“神经末梢”,其作风优劣、能力强弱,直接决定着政策执行的“传导效能”。当前,乡村振兴战略纵深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加速转型,乡镇干部更需要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理论富矿”中汲取智慧力量,锤炼“政治三力”,锻造“宽肩膀”“铁肩膀”,以坚实有力之姿奔赴在服务群众、建设乡村的道路上。
凝心铸魂,在深学细照中擦亮政治底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乡镇干部身处矛盾化解前沿、服务群众一线,更需以党的创新理论为“钙片”,补足精神之“钙”。黄文秀等优秀干部,正是凭借着坚定的信仰扎根基层,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用青春与奉献诠释初心使命,为乡镇干部树立了精神标杆。乡镇干部要把理论学习融入日常、抓在经常,通过集中学习与个人自学相结合、理论研讨与案例分析相促进,深刻领会创新理论的核心要义与实践要求,将“学思践悟”的成果转化为走访入户、解决难题的实际行动,在解决“急难愁盼”中彰显政治本色,做一名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基层干部。
赋能提质,在知行合一中锻造履职本领。乡镇工作素有“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之称,既需要扎实的政策理论功底,更需要灵活的实践操作能力。党的创新理论不仅是思想指南,更是破解难题的“金钥匙”。乡镇干部要以“知行合一”为路径,在学中干、在干中学,不断提高履职本领。在推进乡村振兴时,要深入学习新发展理念,结合本地实际,谋划“一村一品”特色产业,有效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在服务群众时,要善用“土方言”讲清“大政策”,以“共情心”倾听群众诉求,用“接地气”的方式化解矛盾,让政策落地更有温度、服务群众更贴民心。在自我提升时,要对标工作需求,主动学习政策解读、矛盾调解、项目谋划等技能,努力成为“懂产业、会治理、善服务”的多面手,从容应对基层工作中的各类挑战。
砥砺前行,在为民实践中彰显担当成色。“为者常成,行者常至。”从党的创新理论中汲取滋养,最终要落实到实际行动中,体现在责任担当上。乡镇干部肩负着推动乡村振兴、服务群众的重要使命,要以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勇于担当作为。“脚底沾泥”方能“心中有底”,新时代乡镇干部要主动走出办公室,常到田间地头看庄稼长势、问产业难题,常进农户家中听生活诉求、解急难愁盼;在矛盾纠纷调解中,要敢于靠前一步,把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在产业项目推进中,要全程跟踪服务,破解土地流转、资金申请等瓶颈;在民生服务中,要聚焦“一老一小”、困难群众等重点群体,把低保救助、医疗保障等政策落实到位,将群众的“问题清单”变成“满意清单”。唯有以“实干指数”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才能赢得群众的信任与支持,凝聚起共建美丽乡村的强大合力。
乡镇干部既是创新理论的“践行者”,更是群众幸福的“筑梦人”。唯有持续从党的创新理论中汲取营养,把理论学习成果转化为服务群众的“真本领”,才能在基层的广阔天地中,书写“行则将至、做则必成”的新时代答卷。(作者:李荣萍)
上一篇:破除年龄“硬杠杆”为干部成长拓空间
下一篇:争做新时代“礁石”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