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江市东兴区:党建赋能服务提质,幸福生活“开门可及”
更新时间:2025-10-15
浏览量:
近年来,内江市东兴区坚持党建引领,将提升为民服务质效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持续在夯实服务堡垒、打造服务矩阵、建强服务队伍、强化服务保障上下功夫,全面推进为民服务精细化、精准化,构建起居民群众“家门口”服务体系,让居民幸福生活“开门可及”。
夯实为民服务堡垒,让基层组织底色更亮
织密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东兴区建立由区委书记任总召集人、组织部长为副总召集人的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协调机制,将破解“小马拉大车”突出问题作为工作重要抓手,持续提升街道社区治理和服务能力。按照“以社区常住人口为准,适度空间规模”原则,综合考量社区服务供给、治理能力等因素,科学设置城市社区47个、城市社区网格284个,划分医院、学校等专属网格19个,推动237个小区党组织全覆盖,推选“联户员”9800余名,持续建强“街道—社区—网格(小区)—楼栋”四级体系。强化包网联户,33名街道班子成员全覆盖联系社区、网格,300余名社区干部联系楼栋及特殊困难群众,实时掌握群众需求,切实增强为民服务的精细度和精准度。
构建共驻共建的工作格局。建立健全街道党工委、社区党组织兼职委员机制,吸纳140名驻区单位、物业企业党组织负责人及业委会主任、离退休干部等担任兼职委员,共同研究商议推动党的建设、基层治理、民生服务等重大事项,强化街道社区在联系服务群众中的统筹协调作用。深化“双报到”活动,引导97个区级部门(单位)、2000余名在职党员常态化下沉社区报到,认领业委会(自管委)成员等岗位3000余个,实现居民加装公共区域防护网等微心愿5000 余个。持续开展“美村优社”结对共建行动,签订村社结对共建协议47份,明确共建项目62项,开展互上党课95场,打造山里淘等果蔬、粮油直供点45个,为结对村富余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信息3000余个。
健全权责明晰的体制机制。全面完成镇(街道)基本履职事项清单、配合履职事项清单、上级部门收回事项清单3 张清单编制工作,进一步明确镇(街道)履职事项,厘清区、镇(街道)主次责任及责任链条。综合设置党的建设、规划建设、社会事务等5—7个内设机构及便民服务中心、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等2—4个事业单位。赋予街道对职能部门30%考核权重,以“基层打分、部门应考”做实“街道吹哨、部门报到”。规范并整合设立在社区的工作机制9个,完善社区工作事项准入备案和动态管理制度,依法确定村(社区)履职事项27项、协助办理事项50项、负面事项11项。实施专项整治,解散微信和QQ工作群46个、取关微信公众号 3 个,清理不应由社区开具的证明事项27项、不规范挂牌457块,让街道社区有时间、有精力抓党建、抓治理、抓服务。
打造为民服务矩阵,让便民利民成色更足
拓展党群服务中心功能。东兴区围绕打造优质“15分钟服务圈”,全面构建“3个街道便民服务中心+47个城市社区党群服务中心+237个网格(小区)党群服务站点”党群服务体系。实施“提能显化”工程,对城市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全覆盖进行“亲民化改造”升级,在有条件的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阵地增设食堂、自习室、邻里会客厅等功能。高标准建成为老服务中心(站点)22个、青年人才之家(站点)20个、甜城宝贝屋19个、“甜城港湾”23个,一体推进3个托育站点建设。开展“东邻西舍”邻里活动季,全域开放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各行业部门基层服务站点,链接医疗机构、社工组织、物业服务企业等资源,常态化为居民提供纳凉取暖、邻里活动、学习提升、儿童托管等服务,满足不同年龄段群众需求,着力构建全龄友好型社会。
推动便民服务质效双升。深化“全科综窗建设”,推动审批服务“专科”变“全科”,设立办事综合窗口14个 。 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优化整理申请材料和业务流程,将办理时限平均压减60%以上,办理材料平均压减50%以上。开设企业办理专区,建立“统一收件、内部流转、一窗出件”的市场准入集成办理机制,压缩企业开办时间至90 分钟以内。综合设置社区便民服务站点 47 个,建立常态化服务机制,细化社区代办事项流程,指导培训基层便民服务人员做好代办事项的承接和办理工作,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便利服务。坚持以服务居民为导向,大力实施社区工作者“全岗通”工作模式,广泛推行预约、延时、代办等精细化服务机制,变“坐等办事”为“靠前服务”。
建设幸福宜居美好家园。抓实城市更新项目建设“牛鼻子”,围绕老旧小区设施老化、飞线充电等问题,以党建引领老旧小区改造为契机,遵循“先自治、后改造”原则,在充分征求居民意见的基础上“一院一策”对小区水电气路网、消防、安防等方面应改尽改,共改造老旧小区 61 个、涉及楼栋407栋,惠及居民15090户。围绕城市“断头路”、地下排水管网不畅等问题,全面推动光华大道、东环路等 25 条新道路工程及东兴区主城区排水管网治理等4个排水排涝工程建设,着力畅通城市基础设施“微循环”。围绕公共空间不足、停车难等问题,利用边角闲置土地建设口袋公园 3个,便民停车场4个,新增停车位1000余个。聚焦居民微心愿,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增设充电桩、晾晒杆等项目16个。
建强为民服务队伍,让服务温度暖色更显
配强社区工作者队伍。东兴区实行社区工作者员额管理,按照每万城镇常住人口拥有18人社区工作者的标准,配齐城市社区工作者395名。健全区级社区工作者公开招聘机制,通过“笔试+面试+考察”的方式,公开招聘117名优秀人才加入社区工作者队伍。梯次储备人才,建立社区“两委”班子后备人才库,储备“90 后”“95 后”优秀社区后备力量98人,为社区工作者队伍提供源头活水。建立社区工作者全覆盖培训体系,推动城市社区工作者持证率超60%。落实社区工作者“三岗七级”职业薪酬体系,对取得初级、中级、高级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的,分别给予每月200、400、600元的职业津贴。畅通社区工作者上升通道,推动20余名社区工作者考入公务员和事业编制队伍,增强社区工作者积极性。
赋能社区网格员队伍。推行“网管员+网格员+其他成员”的“1+1+N”网格化服务管理模式,择优配备网管员18名、专职网格员569名。建立区级重点培训、镇街兜底培训、村社传帮带教学三级培训机制,定期邀请城管、民政、应急等职能部门对网格员开展业务培训和工作指导,“面对面”教群众工作方法、“手把手”教平台具体操作,全面提升网格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健全完善“民意收集、任务分办、协同处置、结果反馈”全链条工作机制,聚焦群众所需所盼,实施“居民点单、村社派单、多方接单、群众评单”四单服务模式,依托“网格E通” APP 等,搭建群众诉求表达、网格问题处置、民生事项服务等一体化信息平台,实现居民事项“一格办理、网上通办”。
汇聚社区合伙人队伍。强化社区物业党建联建,应建尽建业委会81个、自管委60个,推行“双向进入”“交叉任职”,推动业委会(自管委)成员中党员比例达50%以上。发挥“红色物业”示范引领作用,推动 130 家物业服务企业结合小区实际开展洗地垫、磨菜刀等免费服务。建立物业调解委员会,构建起“小区党组织+物业+自治组织”三方议事机制,将物业矛盾纠纷消除在“萌芽”状态。大力孵化社区社会组织,累计备案社区社会组织806家,常态化开展养老托幼、心理咨询、文体活动等。组建“张嬢嬢”纠纷调解团、谭周丽心理健康工作室等各类志愿服务队800余支,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关爱老人等志愿服务10万余场(次),推动居民邻里关系持续向好,居民幸福生活“开门可及”。
上一篇:达州市生态环境局对通川区小流域治理成效开展核查评估
下一篇:达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开展世界关节炎日科普义诊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