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邡市:把牢“引育留用”关键环节 打造高素质“新农人”队伍
更新时间:2025-10-23
浏览量:
近年来,什邡市不断强化党建引领人才发展,聚焦“要素保障、分类施教、生态优化、用活人才”关键环节,构建“引育留用”全链条人才发展生态体系,系统实施“新农人”培育工程,着力打造一支“契合产业需求、适配乡村实际、引领发展实效”的高素质“新农人”队伍,拓宽富民增收致富路,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强化要素保障,广纳新农人才 一是突出政策引领。出台《什邡市“新农人”认定管理办法(试行)》等政策文件4个,明确扶持范围和激励措施,从资金补贴、项目支持、服务保障等方面形成政策合力,显著提升对涉农人才的吸引力。二是精准对接需求。以52家农业龙头企业为重点,整合城东村、红峡谷村等发展较好村(社区)资源,统筹建立“新农人”岗位需求清单,累计发布岗位需求40余个,实现“产业缺什么人、就招什么人”的靶向引才目标。三是深化产教融合。推动道泉老坛、昊阳农业等涉农企业与四川大学、四川农业大学等高校深化产学研合作,共建专家工作站及技术团队,落地涉农产学研合作项目6项,引进农业院校专业人才20名,畅通高校智力资源服务乡村发展的“直通车”。 精准分类施教,淬炼兴农先锋 一是建强实训平台。构建“5+N”培训机制,以5个实训基地辐射带动“N”个培训点位,实现培训资源向基层延伸,累计开展“新农人”专题培训6次,精准赋能返乡入乡人才400余人,涵盖种植技术、电商运营、乡村旅游等领域。二是开展赛事激励。举办“新农人”创新创业大赛5期,评选优质农业项目50余个,通过“项目比拼、技术交流、经验分享”的模式,充分发挥“头雁”示范效应,带动农业技术升级、特色产业壮大,激发“新农人”创新创造活力。三是强化典型选树。注重从“新农人”队伍中挖掘先进典型,成功推选获评全国“百强乡土人才”1名、2024年四川省级乡村工匠10名、四川省农村致富带头人12名、德阳英才5名,形成“选树一个、带动一片”的示范效应,营造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 健全服务体系,营造良好生态 一是建设示范载体。聚焦粮油、蔬菜、特色水果等农业优势产业,遴选农业科技示范主体3个、示范基地2个,汇聚农技农机指导员37名,累计开展技术培训20次,惠及400余人(次),为“新农人”提供技术指导和实践平台。二是组建发展联盟。成立“新农人”发展联盟,吸纳家庭农场主、专合社负责人、电商文旅等人才300余名,打造“信息交流、资源共享、技术互助、项目合作”一体化平台,推动资源要素协同集聚,助力“新农人”抱团发展。三是健全金融支持。探索实施政府、银行、农担“三方合作”模式,推出“新农人”创业险、雇主险、养老保险补贴等特色农业保险,同步依托德阳农房增信贷政策,为“新农人”创业提供资金支持,累计授信“农房增信贷”6158户13.71亿元,发放贷款892户1.93亿元,切实解决人才创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用好用活人才,提升振兴效能 一是技术推广促增收。引进推广先进滴灌技术,探索“土地流转+园区务工+社会保障”利益联结模式,带动200余名群众在家门口就业,推广蓝莓亩产值突破2万元,实现“技术落地、群众增收”双赢。二是绿色种植提效益。推广“秸秆还田+生物菌肥”绿色种植模式,应用于蒜薹等特色作物种植,使蒜薹亩产从400斤提升至1000斤,化肥用量同比减少60%,既提升农产品品质,又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实现绿色发展与经济效益同步提升。三是产业链升级强后劲。支持“新农人”企业升级改造生产设施,但氏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引入全自动生产线及先进包装设备,年销售额突破1400万元,提供就业岗位100余个。推动农产品加工从“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型,延伸农业产业链条。
上一篇:达州市大竹生态环境局开展机动车检验检测机构“双随机、一公开”监督抽查
下一篇:宣汉县:抓投资、促消费,奋力冲刺四季度,确保完成全年经济社会目标任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