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市高县推动农技专家下基层常态化 以党员教育赋能乡村振兴新实践
更新时间:2025-09-25
浏览量:
今年以来,宜宾市高县立足乡村振兴发展需求,积极拓展党员教育实践路径,通过将教育课堂延伸至田间地头,精心组织党员农技专家常态化下沉基层一线,推动党员教育在乡村振兴实践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精准”发力,融入乡村振兴实践
一是精准问需,实施闭环管理。整合升级全县党员教育教学资源,划分基础网格394个,搭建“党建+网格”结对机制,组织党员干部包片联户,通过“线上问卷+线下走访”联动开展民情调研。精准收集生猪养殖防疫、果树修剪嫁接等农户技术需求80余条,建立“需求—派单—解决—反馈”全流程闭环管理,确保服务靶向精准。二是精准施教,打造“流动党课”。盘活优质师资力量,组建由实践经验丰富的党员农技专家构成的“流动党课”讲师团,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教学。采用“案例教学+实操演练+互动研讨”多元模式,“点对点”开展病虫害防治、高效种养殖、智慧农业应用等现场教学200余次。通过专家与农户“同劳动、共探讨”的方式,为基层干部群众就地成才、增收致富配强“金钥匙”。三是精准克难,组建服务队伍。指导镇村成立“党员干部志愿服务队”207支,吸纳农机专家、青年党员、离退休干部党员等志愿者2000余名,在春耕农忙、夏季防汛、秋季秋收等关键节点,组织志愿服务队下沉一线,帮助群众完成培土除草、施肥育苗、收割采摘、订单配送等工作,高效解决夏季稻田管护、玉米抗旱保墒等急难技术问题60余件。
“攻关”练兵,促进学用成果转化
一是“项目攻关”实战锻炼。组建由农技专家、业务骨干、致富带头人等构成的党员攻关小组13支,围绕农业发展瓶颈、产业急需技术、关键生产难题开展“揭榜挂帅”,重点推进“水稻抗病品种筛选”“全域绿色防控”等新技术研究、推广与应用,促进农业产业提质增效。二是“本领攻关”实践赋能。实施“1+N”导师帮带机制,组织26名资深县级党员专家与104名青年技术骨干结成师徒对子,共同下沉生产一线开展“靶向培育计划”。通过手把手教、面对面学,系统培育“土专家”“田秀才”200余名,打造结构合理的农业人才梯队,有效提升新进党员干部服务产业发展的实干能力。三是“成效攻关”示范引领。构建“专家带骨干、骨干带能手、能手带农户”辐射带动机制,持续深化农技下乡服务,累计服务涉农企业、村集体公司等100余家,加快“实用、好用、管用”的农业技术推广落地,通过区域试点与典型示范,形成“培育一队、带动一片、致富一方”的良性格局,让党员教育成效看得见、摸得着。
“体系”赋能,健全机制助推发展
一是“责任体系”强化保障。压实“党委抓总、支部落实、党员参与”三级责任体系,严格执行“培训学时登记+成效反馈”双办法,通过定期总结评估,推动“农技下乡”制度化、“下沉服务”常态化,构建层层负责、人人担当的全过程管理链条。二是“实绩档案”激励作为。建立“一人一档”包联责任制和“多维量化”成效评估体系,将党员干部下沉开展培训次数、解决实际问题数量、促进产业增效、带动农民增收等情况作为重要指标,纳入年度民主评议和评优评先重要依据,以实绩和口碑检验党员教育成效,激励党员干部务实功、出实效。三是“储备体系”育才聚力。系统打造“选育管用”全链条农技人才储备体系,分层分类建立县、镇、村农技人才库,动态吸纳农技专家、乡土能手等人才入库。实施“青蓝接力”计划,重点培育新型农业致富带头人、青年农技人才等“生力军”100余名,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上一篇:青神县突出“三聚焦三优化” 稳步提升新就业群体党建工作质效
下一篇:就业长风助推青春云帆——翠屏区2025年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服务专项招聘会成效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