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叶变金叶 蚕房生财富——渠县报恩乡金竹村庭院经济与集体经济互促共进
更新时间:2025-03-28
浏览量:
桑叶绿满坡,蚕房绕村舍。渠县报恩乡金竹村,这个藏于山坳的传统村落,正以一片桑叶、一方蚕房为笔,书写着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在党建引领下,金竹村深挖种桑养蚕的产业潜力,创新“支部+集体经济+庭院经济”发展模式,带动百余户村民共建共享,逐步织就一条从田间到车间、从资源到收益的“共富丝路”。 党建领航 织密产业“组织网”,激活发展内生力 报恩乡党委以“党建链”串联“产业链”,构建“党委+党支部+党员示范户”三级联动机制,整合撂荒地300余亩建设标准化桑园,党员致富带头人牵头推广密植技术,带动村民种植高效益桑树品种。2024年,全村桑园面积突破200亩,桑叶产量较上年提升30%,为养蚕产业夯实原料基础。针对村民关心的技术短板,报恩乡积极对接农科院开展“蚕桑技术大讲堂”,培训100余人次,培育技术骨干10名。通过“支部包片、党员包户”,推动庭院蚕房建设覆盖100余户,形成“户户有蚕房、家家能增收”的生动局面。 金竹村将闲置校舍改造为标准化养蚕工厂,配套建设小蚕共育室,实现从育苗到加工的全链条服务。同时,引导村民利用房前屋后空地搭建家庭蚕房,以“集体工厂集中育蚕+农户分散养殖”模式,既降低养殖风险,又提升资源利用效率。目前,全村庭院蚕房年养殖规模可达六批次,蚕茧产量稳步增长。 金竹村探索“桑叶养蚕—蚕沙肥田—桑枝育菌”的绿色循环模式。桑叶供应养蚕需求,蚕沙经无害化处理后作为有机肥回田,提升桑园土壤肥力;废弃桑枝加工培育桑枝菌,延伸出食用菌产业。这种“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既减少废弃物污染,又为村民开辟多元增收渠道。 依托庭院蚕房,村民在养蚕之余发展“桑+菌”“桑+菜”复合种养。房前栽桑养蚕,屋后利用蚕房空地种植桑枝菌、时令蔬菜,形成“一院多产”的特色庭院经济。目前,全村已有100余户参与,户均年增收超3000元。让群众“以前院子堆杂物,现在变成‘聚宝盆’,养蚕种菌两不误!” 未来,金竹村将聚焦桑蚕产业“精细化”与“品牌化”。规划建设桑叶茶、桑葚酒、桑枝菌等加工生产线,推动产品从“论斤卖原料”转向“按克卖精品”; 依托桑园景观与蚕桑文化,金竹村计划打造“桑蚕主题生态园”。园区内设置桑果采摘区、蚕房体验区、桑菌美食坊等板块,推出“一日蚕农”“桑叶宴”等特色旅游项目;联合周边村落规划精品旅游线路,形成“春采桑、夏观蚕、秋品菌、冬织锦”的全季旅游体验。通过“桑蚕+旅游+研学”多元融合,实现“一片桑叶带富一方百姓”。 报恩乡党委将持续深化“党建引领共富工坊”建设,通过“村集体+合作社+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引导村民以土地、劳动力入股分红;设立“党员示范车间”,由技术能手牵头攻关生产难题,带动群众提升技能。 从撂荒地涅槃为桑园连片,从闲置校舍蜕变为现代化蚕房,金竹村的蝶变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在党建引领下,这条以桑蚕为脉、以庭院为基、以融合为径的乡村振兴之路,正将每一片桑叶、每一间蚕房转化为共富的“金钥匙”。未来,金竹村将继续执党建之笔、蘸创新之墨,在巴山蜀水间绘就更加绚丽的“金丝画卷”。
上一篇:开江县八庙镇机关支部开展“传承雷锋精神 植绿创新未来”主题党日活动
下一篇:营山县委党建领导小组(县委县政府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领导小组)会议召开